查看原文
其他

习声回响 科教兴渝丨大渡口区实验小学:启迪智慧 化育生命 让科学教育高效落地

重庆教育 2024-05-10


教育,关乎千秋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启迪智慧,化育生命”的办学理念下,大渡口区实验小学正将科学教育作为培育智慧少年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课程推动、资源建设、师资培训、活动提升等多个渠道搭建平台,让科学教育高效落地。


01

强化资源配置 营造科创氛围


“微生物与我们亦敌亦友。我们人类、动物、植物之间的疾病,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狂犬病毒,再比如马铃薯晚疫病。”不久前,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现超为孩子们带来以“奇妙的微生物”为题的科普讲座。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复杂的生物理论转变为孩子们更易接受的知识,让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目不转睛。


这是“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走进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的现场。讲座结束后,实验小学六年级五班的申亦萱惊叹“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有那么多的奥妙等着我们去探索!”孩子们还对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表达了感谢,表示一定要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将来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院士专家进校园”只是大渡口区实验小学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所嫁接的资源之一。近年来学校大力引进外部资源,积极邀请社会师资力量参与学校科学教育活动,大学教授、博物馆研究员、科研院研究员、企业工程师等“科技大咖”时常进校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重庆大学物理学教授带来丰富奇趣的“物理探索科技馆科学秀”,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实验、发明创造的浓厚兴趣;西南大学教授为学生们带来“神奇的纳米世界”,让孩子们对纳米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纳米科技的应用、纳米相关学科等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校也通过馆校合作,为孩子们拓展了科学学习场域。学校积极与博物馆、科技馆、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同开发科学教育课程,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普活动,给学生搭建更广阔的科学教育平台。


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西南大学物理化学实验室、农科院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科学天地、走近科学家,感受科学魅力,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



“兴我中华,强我少年!科技兴国,从我做起……”近日,“重庆科技小记者站”授牌仪式在大渡口区实验小学佳兆业校区举行,来自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等10所学校的30名科技小记者高举右拳、用响亮的声音庄严宣誓。


“重庆科技小记者”项目是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科协等发起的青少年科技特色品牌项目,旨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重庆科技小记者”项目的落地,正是大渡口区实验小学与外部单位合作,联通高端资源,共同培养优秀科创人才的生动实践。据了解,“重庆科技小记者”为大渡口区探索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学校正以该项目的落地为契机,携手多方资源,开展多层次校内外科普活动,助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家庭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对科学教育的看法和建议,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科学活动,共同关注学生科学成长等方式,学校与学生及其家庭形成了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在课程打造方面,学校已构建科学特色课程体系,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具有科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完整的科学课程体系。


学校已引入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知识,让学生接触并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校优化科学教学环境,建设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器材和设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验条件。


学校也设立了壁挂式科技馆、科普走廊、生态园、农耕博物馆、昆虫博物馆等,让学生在校园内随时随地感受科学的魅力。



02

提升师资力量 培育智慧少年


教师可以说是教育中的“发动机”,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目前有专职科学教师9人,专业涉及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全科等,科学教研团队还获得了义渡名教师团队称号。


这离不开学校对科学教研团队的大力支持。从课程到活动,从硬件到软件,学校一直努力为科学老师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通过加强教师科学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科学教研活动,邀请大学教授、博物馆研究员等为科学教师授课等方式,学校不遗余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在重庆市小学科学课程思政展示交流活动上,大渡口区实验小学3位教师分别带来《测量肺活量》《种子的传播》《让沉的材料浮起来》等3节展示课。教师们采用情境教学、信息化教学、兴趣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策略的融合,设计了一系列的课堂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性和主动性。课堂层层递进,引发深思。通过实践教学成果交流展示,教师们不断挖掘小学科学中的思政元素,深入融合科学知识和思政教育,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教师们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进团队教师的成长。近年来,学校科学团队先后承担了5个市级课题的研究。在开展《小学科学课程中挖掘STEAM课例的实践研究》课题时,团队所有教师共读包括《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及STEAM相关理论书籍等多本书,分析、研读教材,时常交流经验,共同解决问题。



在课题引领下,教师们进行了系统性学习,获得了多样化成长,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并用这些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搜集、梳理问题,教师们再围绕问题进行同课同构、同课异构。


“课题研究就像一根串联珍珠的线,有了这根线,老师们平时的学习更有规律了,自我思考更主动了,最后这串珍珠让老师们享受到了成果,形成了良性循环,开始主动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实现课题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结合。”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相关负责人说。


学校科学教师团队成长的另一大途径,便是群策群力、团结互助。团队中,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论文撰写、学生赛事、实验表演等都有引领者。学校挖掘每个人身上的优势然后发挥到极致,促使人人有特长、人人有担当。


优秀的培养机制,为学校科学教师团队带来了丰收硕果——学校有3人获得重庆市科学优质课现场竞赛一等奖,7人次获得大渡口区优质课竞赛奖;团队的每一个课题、每一个教师都有获奖的经验论文,其中7人次获得全国及市级优秀论文竞赛一等奖。


03

参与科技活动 强化实践能力


“太有趣了!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近日,在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的奇思创意节上,“魔方达人”秀、遥控飞机、奇幻大泡泡、化学实验等创意展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增强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给师生搭建科学交流的平台,学校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定期举办科学节、科技竞赛、科学社团、科技研学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科技活动让孩子们在校园内激荡起创造的火花,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放飞创意的舞台,培养大家学科学、爱科学、勤动手、勤动脑、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得益于大渡口区实验小学在科学教育方面成绩斐然,“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科技活动周暨2021-2022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重庆市选拔赛,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西南赛区(重庆)选拔赛,2022年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越障打击、编程空中搜寻赛重庆市专项选拔赛在大渡口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慧泉校区举行。创意编程、Wer工程创新、图形化编程、无人机竞速穿越……比赛中,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选手们比脑力、秀绝技,各展所长,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科技创意和创新作品,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022年大渡口区全国科普日活动也在大渡口区实验小学慧泉校区启动。机器人表演、情景科学小实验……学生们“沉浸式”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丰富多彩的科创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与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学校正通过兴趣导向,在科创社团中激发学生兴趣。各类如创意编程、STEAM创新社团、scratch创意编程、生态园社团、发明创造社、科幻画创想社团的科创社团活动深受学生喜欢。科创社团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身边世界的探究热情,也利于科学教师发现热爱科创活动的学生群体。


另一方面,学校通过问题导向,在科创活动中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学生经历学习、研究与实践积累后,其问题研究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创造思维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学校也通过成果导向在科创比赛中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目前在各类科创方面竞赛中,学校学生累计获国家级奖项20余人次、市级奖项60余人次,囊括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专项奖,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市长奖、市长提名奖、宋庆龄发明金奖等多种奖项。


来源|重庆科技发布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习声回响 科教兴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